我是浙医人 | 黄河:医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更多的希望

发布者:李侠发布时间:2019-09-19浏览次数:2734

    黄河,男,1961年6月生,浙江义乌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特级专家。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浙江大学血液学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移植中心主任,亚太国际骨髓移植组织国际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干细胞基础及应用研究,免疫治疗临床基础及应用研究。先后于2003年和201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部级以上奖项14项,授权发明专利17项。在Blood等国际刊物共发表SCI论文169篇,其中通讯作者SCI论文112 篇,担任“十一五”“十二五”全国高等学校医学研究生规划教材《血液内科学》主编担任际血液与干细胞移植最重要的三本杂志——BMT、BBMT、JHO的编委。2004年获浙江省劳动模范等殊荣。




今年春天,第45届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年会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一位身着中国传统红色对襟服的金发女子特别引人瞩目。

她叫泰利(Tali Kornhauser),是以色列的一位画家。泰利曾因多发性骨髓瘤在各国求医多年,甚至被以色列当地医生宣判“死刑”。幸运的是,去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移植中心,泰利接受了国际先进的CAR-T细胞治疗,获得重生

会上,泰利除了向与会者分享她“起死回生”的经历,还特别有心地带来了一个长达数米的画板,以“生命”为主题,邀请参会的嘉宾和医学学者在上面留言,共同完成这一艺术作品。

现场一位黑头发黄皮肤的学者写道:医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更多的希望。这位学者就是泰利的救命恩人——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黄河。



为攻下难关吃了两年盒饭

1998年11月,黄河与台湾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合作开展非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在1999 年的《浙江医学》杂志上报道了中国大陆首例成人非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引起轰动。此后,团队又顺利完成了10多例同类型手术,挽救了病人性命,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2003年“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临床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成功源于几十年的奋斗。

黄河于1979年考入浙江医科大学,他坦言,那个时候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职业规划目标,“高考选专业,对医学喜欢是喜欢,但只有很笼统的概念”,对医学实际上是“越做,爱得越深”。

本科毕业后,黄河来到金华市中心医院。工作期间,黄河也目睹了一些遗憾:不少病例在当时的医疗水平下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治疗。“我想,如果要做医生,还是要能够在机制上真正了解病因,这样才能找到最好的方法来治疗病人。”怀着治病救人的心,1987年黄河又考回医科大学,成为一名研究生,完成了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

学校的求是创新精神和血液科团队的强大实力给黄河影响很深。后来同行专家问他曾经在哪里留学过时,黄河自豪地说:“我是浙大‘土著’,一直都是在国内读书。”

1997年,黄河赴德国基尔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在短短半年时间里,黄河一边承担起端粒结合蛋白的相关研究工作,又积极在临床学习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这次访学让我看到了国内外的差距,也更加明确了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当时对方想让我留下来继续做科研,但我一心想着临床医学,因为我觉得,临床是对病人生命负责的最直接的服务,时间一到我就回国了。”

此后,黄河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这个主攻方向。那两年里,他天天在医院里吃盒饭,只有睡觉的时候才会回家,“家里的灯坏到全都不亮了,那时候也没空去管,基本留守在医院。”

黄河与团队成员全心全意的工作,这才有了中国大陆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成功的第一例报告。他还想特别感谢一个人,台湾慈济骨髓捐赠中心的李政道博士

“当时李博士带着从花莲抽出的骨髓,从台北乘机,转机香港,飞到上海,再由我们团队从上海将骨髓接回杭州,进行手术。”

黄河与李政道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慈济中心非常有爱心,甚至台湾大地震的时候,李博士仍然坚持送骨髓过来

杭州这边也克服了很多困难。最惊险的一次,黄河与病人家属在从上海取骨髓回杭的路上遇到了车祸,一位病人家属被甩出车外骨折了。同车人员紧急把伤员送医院,轻伤不下火线的黄河继续赶回医院做移植手术。“一份骨髓来得不容易,我们一定要用心做好。而手术能做成功,不光是技术的原因。把骨髓移植视为一份事业,视为一份爱心,是我们团队的共识。”黄河说。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黄河团队的无关供者移植手术走在国内的前列,获得了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同时,黄河团队临床技术体系的成熟以及两岸骨髓捐赠合作事迹的宣传报道,促成了中华骨髓库的建立,黄河连续 4 届担任中华骨髓库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目前,中华骨髓库已有280万捐赠者,成为全球第二大骨髓库。





扫除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地雷”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被医学界认为是恶性血液病等70多种疾病的唯一根治手段。可是,在临床医学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这个“救命法子”仍然面临着三大“地雷”的威胁,那就是移植后复发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以及干细胞供者来源匮乏。而这三大“地雷”也是目前世界移植领域最具挑战和急需解决的难题。全球数据显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实际3年生存率仍然徘徊在40%-60%。

怎样通过“扫雷”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黄河在此前工作的基础上,带领团队成员围绕这三个关键问题开展了长达10余年的科学研究

第一项“扫雷”工作是要降低移植后复发率。团队经过研究发现,复发有两种情况,一个是患者本人的“坏细胞”又长出来了,一个是移植进去的“好细胞”变“坏”了,这里面就涉及到功能基因的突变问题。由此团队针对容易复发的中高危风险病人提出了抢先治疗的免疫干预技术,在移植后,严密监测病人的微小残留病灶,一旦高于预警值,就抢先输入供者的淋巴细胞,跟残余的“坏细胞”再“打一仗”。与国际移植组织数据相比,通过这种免疫干预方法,使病人的复发率,在无血缘供者移植中降低了20%-40%,在HLA半相合移植中降低了50%。课题组还创立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移植分层优化治疗新策略,有效减少移植后复发,使加速/急变期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达66%。

第二项“扫雷”工作是预警与诊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团队把发生排异的患者和没发生排异的患者做了个比较,通过筛选甄别的方法发现了基于中国人群遗传背景的11个GVHD高危的遗传性分子标记物。“在此之前,往往是患者出现了重度腹泻、皮疹等症状才会被确诊为发生排异现象,如今,只要通过验血检测标记物就可以尽早发现尽早治疗了。针对这些标志物,我们又制定了不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黄河带领大家创立了适合中国人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和治疗新方案。与国际骨髓移植研究中心数据相比,重度急性GVHD发生率在亲缘全相合移植中由12%-16%降低到了5.6%,无血缘供者移植中由21%-25%降低到了12.9%。课题组还创建了急性GVHD早期诊断全新模型,诊断特异性达89%。

第三项“扫雷”工作就是要扩大干细胞供者来源。黄河经过系列研究建立了半相合移植优化新方案,包括应用低剂量抗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非体外去除患者T淋巴细胞和单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移植后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60.8%,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团队立足我国人群遗传背景和社会经济特点,创建了造血干细胞移植一体化技术体系,患者5年的长期生存率在亲缘全相合供者移植组达到77.2%,半相合供者组和非血缘供者组分别达到60.8%和63.5%,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临床实践中,这些成果已经在国内40余家三甲医院等推广应用。移植后100天早期死亡率由20%下降至9.6%,移植费用降低25%。基于上述成绩,团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在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此次获奖后,团队并没有停止脚步,而是不断创新。2018年,团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创造了诸多新成绩:半相合移植手术比例达75%,100天生存率高达96.5%,100天非复发死亡率低至2.97%,多项指标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在软硬件上我们不一定是最好的,能做出这些成绩,靠的就是大团队的团结协作。引以为豪的是,我们最终的结果比欧美的报告好很多,病人的长期生存和复发率等数据都比他们的优秀。”



从落后到跟跑再到超越

科学发展没有终点。最近几年,黄河工作重心放在了CAR-T细胞技术上。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俗称CAR-T)治疗技术是当下最受瞩目的肿瘤精准疗法,自美国第一例临床试验成功后,2015年黄河团队开始着手研究。经过大量临床研究和试验,团队的CAR-T治疗已经覆盖到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这几个领域,成功例数接近150例。疗效上,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完全缓解率达到92%;淋巴瘤的病人,利用新型双靶点CAR-T,完全缓解率能达到75%;多发性骨髓瘤,现有的CAR-T完全缓解和很好地部分缓解达到80%的程度,这些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

不仅黄河经常受邀请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分享中国临床研究和经验,来自世界各地的病人也慕名而来。

身患多发性骨髓瘤的以色列画家泰利就是在经过7年的求医之旅后,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了黄河。来之前,第3次复发的她已经无法躺着睡觉,而在输注CAR-T细胞后的第11天,泰利骨髓里已经找不到骨髓瘤细胞了,骨痛也完全消失,终于可以平躺在床上像正常人一样睡觉了。

“感恩这里的医护人员。”泰利将这份感激画下,用蹩脚的汉字写下每一个照顾过她的医护人员的名字,还画了一条“黄河”来感谢黄河团队,她说:“来中国之前有很多顾虑,但是来了之后发现这里的医疗团队亲切而又积极,一开始就给了我们很大信心。”

来自黎巴嫩的富商法里斯跟泰利同病相怜,也曾辗转各国求医,最后来到杭州才得以治愈。法里斯康复后激动地握着黄河的手说:“如果我之前知道你们,我会直接来中国治疗。”

以往我们总是听说,国内很多疑难杂症看不好的病人要跑去国外求医,在黄河团队这里,情况却是恰恰相反。

黄河说:“国外的病人在我们这里治疗成功,很多人还不相信。”欧洲骨髓移植协会主席莫提教授曾把一个病人介绍过来,他自己也来杭待了10天,跟着查访。在目睹了黄河团队每天的临床工作、看到了不少接受CAR-T治疗的病人痊愈后之后,他给黄河竖起了大拇指。

黄河带领的浙大医学院团队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已经达到了领先水平,他说:“现在国际上造血干细胞移植会议上经常讲的两个最大主题,一个是半相合移植,一个是CAR-T,在这两个最关键的技术上,可以非常自信地说,我们都处在国际一流的水平。”



奋斗永不止息

担任医学院党委书记的黄河,每天都是各条战线轮着转。早上7点去医院看病人,再开车40分钟来紫金港校区,忙着党政管理工作,晚上再去实验室做研究,周末则是学术会议的专用时间,“能用专长帮助别人,这是我喜爱的事。”

黄河说,是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没有国家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医学的发展,个人的事业能够融入国家的发展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70年代末赶上高考恢复的班车,在大学操场上挑灯夜战苦学知识;90年代初入造血干细胞移植圈子的时候,落后的我们只有仰望的份;如今我们不仅可以跟国外专家平等交流,还能输出我们的技术,治疗国外病人。”

抓住机遇,抢占先机,剩下的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希望今后别人问起最好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与细胞免疫治疗在哪里时,我们可以自豪地回答:在中国,在浙大。”黄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