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备受瞩目的第一届国际细胞与免疫治疗大会在杭州正式开幕。本次大会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河教授、国际临床血液学学会(IACH)主席Mohamad Mohty教授、亚洲细胞治疗组织(ACTO)主席Akihiro Shimosaka教授、《Cell Research》主编李党生博士共同组成大会主席团。
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800余位临床医学专家、基础医学科学家、青年学者及生物医药行业领军企业代表共襄盛举,携150个精彩讲题展现学术风采。作为本年度全球血液和细胞免疫治疗领域备受期待的重要盛会,本次大会不仅展示了前沿的科学发现,推动了跨学科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也为未来细胞治疗、免疫治疗和血液学研究新进展指明了核心方向。
众星启明,华丽开篇
开幕当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河教授、国际临床血液学学会(IACH)主席Mohamad Mohty教授、亚洲细胞治疗组织(ACTO)主席Akihiro Shimosaka教授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先后发表了开幕致辞。
随后主会场第一阶段特邀报告正式启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周道斌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启发教授和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徐开林教授分别担任了不同环节的主持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河教授率先精彩开场,就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报告。近年来,CAR-T疗法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针对CAR-T的疗效提升、靶点探索、迭代更新,通用型CAR-T的技术攻关,以及CAR-T在临床应用的新型治疗策略,已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浙大一院创新性地开发了CD7 CAR-T细胞治疗联合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序贯“一体化”方案,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相关成果发表于新英格兰杂志,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独树一帜的“杭州方案“。
来自美国贝勒医学院的Leo Luznik教授围绕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这一全球难题,深入探讨了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免疫生态学表现及其治疗策略。
ACTO主席Akihiro Shimosaka教授对现今细胞治疗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刻分析,并呼吁加速细胞治疗法规的发展,建立监督框架,以确保患者能够接受更安全、更有效、更个体化的创新治疗。同时,期待着未来细胞治疗能被纳入公共医疗保险体系中,进一步提升治疗的可及性与公平性。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唐力教授聚焦CAR-T的基础研究,详细阐述了Type-2免疫反应在长期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提出IL-4和IL-10在改善CAR-T治疗效果中的机制,打破传统研究路径,提供了新视角。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的王建祥教授以“将CAR-T疗法融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综合治疗体系”为主题,提纲挈领地回顾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的演变及面临的难题,展示了该中心自研CAR-T细胞产品的卓越临床效果,并分享了在探索免疫治疗新靶点、拓展效应细胞优化方面的宝贵经验。
海军军医大学的徐沪济教授对“通用型CAR-T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了报告,强调了CAR-T在风湿免疫疾病治疗中的巨大临床潜力及重要意义。
主会场的第二板块学术交流聚焦于细胞治疗的最新学术成果。Cell Research Symposium 聚焦于血液学、免疫学和细胞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黄河教授和浙大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应颂敏教授进行开幕致辞。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的陈伟教授、蒋晞教授、王东睿教授和王青青教授分别担任该环节的主持。
Fred Hutch癌症中心的Lawrence Fong教授分享了髓系介导的癌症免疫治疗耐药机制的最新研究。浙江大学陈家明教授深入分析了炎症性肠病中细胞因子介导的细胞损伤及组织稳态。清华大学林欣教授展示了TCR-T细胞疗法在体外及小鼠模型中的优秀疗效,表现出巨大的临床潜力。浙江大学应颂敏教授通过详实的临床前研究数据,探讨了CAR-T细胞疗法在嗜酸性粒细胞相关疾病治疗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许琛琦教授介绍了电荷介导的免疫受体信号传导在T细胞疗法中的创新应用,为临床策略优化提供新的思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胡永仙教授详细阐述了CD7 CAR-T桥接同种异体HSCT的治疗策略及其机制,是目前难治性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领域最亮眼及鼓舞人心的新发现。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王皞鹏教授展示了将人工智能与CAR-T设计相结合的创新成果,为大家打开了跨学科进行科技创新的新思路。四川大学的胡洪波教授从T细胞发育与衰老的角度,为改良细胞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大会第二天,会议从细胞及免疫治疗、血液学与造血干细胞移植、血液系统肿瘤创新性治疗、造血与免疫治疗、免疫稳态与血液系统异常、ACTO亚洲专场、再生医学及基因治疗、产业与政策规范、细胞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9个学术版块开展交流分享。
细胞及免疫治疗版块
细胞及免疫治疗作为本次大会核心主题,在多种类型肿瘤的治疗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临床前景。本版块共汇集38项专题报告,其中11项报告来自海外学者。内容涵盖适配体CAR-T、CAR-γδT、人源化CAR-T、多基因编辑技术、肠道微生态、移植后免疫重建、外泌体、新型免疫检查点通路抑制剂等。
(讲者:Marion Subklewe、Florent Malard、周家喜、Jean El-Cheikh、梁爱斌、赵翔宇、Herbert Kim Lyerly、Thierry Facon、Edmund K Waller、Jean-Luc Harousseau、杨林、李春蕊/王迪、Eolia Brissot、邱录贵/徐燕、张毅、刘俊岭、杜鹃、Arnon Nagler、张曦、杨璐菡/徐应永、Alex H. Chang、唐晓文、陈彤、郭雨刚、Bipin Savani、梅恒、王迎、赵明峰、黄亮、杨建民/王桃、桑威、陆佩华、蔡清清、涂三芳、潘静、夏宇飞、周红升、张弦)
血液学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版块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病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最早的细胞治疗之一。该版块共汇集10项专题报告,其中4项报告来自海外学者。其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叶逸山副研究员基于欧洲及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数据,深度解析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最佳选择策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赵妍敏主任医师详细阐述了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肿瘤两大难题——复发和GVHD的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讲者:Didier Blaise、Ali Bazarbachi、张晓辉、Jaeseung Lim、朱小玉、Ibrahim Yakoub-Agha、徐杨、胡晓霞、叶逸山、赵妍敏)
血液系统肿瘤创新性治疗版块
近十年来,针对血液系统肿瘤的精准诊断、小分子靶向药物、细胞及免疫治疗等方面,呈现了非凡活跃的研究氛围及百花齐放的研究成果。该版块共汇集10项专题报告,其中3项报告来自国外学者。浙江大学良渚实验室肖刚研究员报告了B细胞恶性肿瘤与CAR-T代谢调控机制,为进一步提高CAR-T细胞疗效提供代谢干预新靶点。浙江大学良渚实验室裴善赡研究员解析了人类白血病干细胞的异质性及其临床意义,为解决AML患者耐药及复发难题提供了新的诊疗方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张明明副主任医师就BCMA CAR-T治疗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的最新进展做了报告,并重点论述了CART复发后的治疗策略。
(讲者:Carsten MüllerTidow、牛挺、William Hwang、Annalisa Ruggeri、肖刚、邝沃林、陈苏宁、杨婷、裴善赡、张明明)
造血与免疫治疗版块
造血相关的免疫调控机制及细胞免疫治疗后造血免疫重建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该版块共汇集7项专题报告,其中2项报告来自海外学者。内容涵盖肿瘤免疫治疗的抵抗机制、通用型CAR-T治疗自身免疫病、围产期间充质细胞的IGF1R对造血分化的影响、巨核细胞的分化途径、基因治疗造血系统缺陷遗传病、新型造血干细胞niche对造血作用的影响等。
(讲者:Kai Wucherpfenning、杜冰、赵萌、周波、Clare Slaney、程辉)
免疫稳态与血液系统异常版块
免疫系统处于稳态时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然而免疫功能失调后可发生血液系统功能紊乱进而导致血液系统疾病,因此了解免疫微环境及稳态调节是治疗血液病的重要环节。该版块共汇集8项专题报告,内容涵盖干细胞样CAR-T细胞、CD8+调节T细胞、线粒体适应调控AML发展及耐药、CAR-Macrophage、炎症及组织稳态的代谢性调控、T细胞白血病的分子调控、靶向p53突变成药研究进展、靶向TGFβ CAR-T细胞等。
(讲者:黄波、鲁林荣、张好建、张进、王迪、刘胡丹、卢敏、李鹏)
ACTO亚洲专场
该板块汇集了来自亚洲地区科学家们对于增强细胞免疫治疗持续性和疗效的积极探索,内容涵盖CD7 CAR-T细胞治疗移植后复发的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iPSC来源的二代T细胞免疫治疗、通过T细胞刺激改良的快速CD19 CAR-T细胞免疫治疗提高难治复发B细胞恶性肿瘤的疗效、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通过内源及外源性改良增强CAR-T治疗的疗效、靶向免疫代谢途径增强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及脐带血来源的异基因CAR-T细胞治疗等。
(讲者:刘开彦/曹星玉、Suradej Hongeng、Miki Ando、钱文斌/刘辉、钱程、Abbasali Ghaderi、许彭鹏、Mohammad Hossein Khodadadi/Ali Khodadadi、王东睿、余莉)
再生医学及基因治疗版块
该版块聚集了目前全球最前沿的基因编辑干细胞的临床转化研究,带来了极具前景的疗效数据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内容包括血友病基因治疗的长时程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HIV相关淋巴瘤,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肾衰竭疾病、CAR-T细胞及脐带血、单倍体相合干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组合异基因移植治疗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基因编辑治疗地中海贫血等。
(讲者:张磊/薛峰、梁洋、刘耀/谢晓晴、Takayasu Otake、李春富、赖永榕、Keiya Ozawa)
产业与政策规范版块
该板块聚焦于细胞免疫治疗的政策规范和市场准入条件,主要带来了欧洲对于细胞免疫治疗的规范与要求、日本政府再生医学部门对于细胞免疫治疗的规范性要求、泰国细胞免疫治疗市场准入标准与要求等。这为与会学者带来了目前全球各国政府部门为适应日新月异的细胞免疫治疗研究与临床转化、患者日益增长的临床治疗需求所开展的政策性规范与导向,在政策规范的框架内开展基因编辑、细胞免疫治疗、基础科学研究及临床转化共同推动人类健康事业发展。
(讲者:Maria Cristina Galli、Shinichi NODA、Morakot Papassiripan)
细胞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版块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恶性血液病治疗领域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各国科学家致力于减少其并发症提高远期疗效。《Blood》副主编Willem Fibbe带来了免疫机制视角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治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昱教授结合北京方案单倍体移植模式深入浅出讲解供者选择策略提高单倍体移植疗效。此外来自南方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徐州医科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诸多学者带来了B细胞恶性肿瘤的CAR-T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治疗、红系衰竭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AML移植后免疫重建过程及与移植后复发相关的免疫重建特征、AML/MDS异基因移植提高疗效的各种策略等。
(讲者:Willem Fibbe、王昱、李玉华、石莉红、郝莎、闫志凌、胡炯)
尖峰对话,领航未来
大会第三天,主会场迎来最尖峰及前沿的特邀报告,内容涵盖了欧洲及中国各大医学中心的免疫治疗临床研究成果,多数报告内容均为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呈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志祥教授担任本场主持。
首先,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黄晓军院士登场引得全场瞩目,他提出的基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的“北京方案”使接受半相合移植的白血病患者3年生存率从约20%提高到约70%,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疗效最佳的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系统,其关键技术现已推广到韩国、意大利、法国等许多国家。本次黄晓军院士发表了题为“单倍型移植与同胞全合移植具有不同的免疫稳态重塑模式“的报告填补了该领域的另一空白,这项研究表明同胞全合移植中效应T细胞倾向于通过外周途径重建,而单倍型移植中效应T细胞则依赖于中枢途径重建,促进胸腺功能修复进而促进T细胞中枢重建是单倍型移植患者重塑免疫稳态的关键,这为临床进一步建立免疫耐受诱导新策略奠定基础。
接下来,法国医学科学院院士Mohamad Mohty教授分享了针对欧洲GVHD患病群体的 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在报告最后他引用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演讲名句“never yield to the apparently overwhelming might of the enemy”,展望了克服GVHD的光明未来,鼓励各位医生在临床面对GVHD时需坚信自己的专业能力、勇于迎接挑战,并积极地继续探索优化治疗方案,以期为移植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随后,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EBMT)主席Anna Sureda教授基于欧洲病人数据报告了CAR-T疗法及生物制剂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现如今,已有多项3期前瞻性临床研究开始探索CAR-T细胞疗法作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特定亚组患者二线治疗的疗效;在高危患者中,研究者进一步比较了CAR-T细胞疗法与标准治疗作为一线治疗的疗效。根据这些试验的结果,CAR-T细胞疗法有望成为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一线治疗选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赵维莅教授压轴登场报告,向大家介绍了瑞金医院在淋巴瘤免疫治疗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探索经验。赵维莅教授首先从机制层面介绍了CAR-T杀伤肿瘤细胞的独特优越性,随后通过该中心的三个临床范式介绍了免疫治疗在NKT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应用。利用转化医学循环式研究的路径,促成前沿学术研究进入临床应用,使得免疫治疗在淋巴瘤的精准诊治方面大放异彩。
主题报告后,黄河教授、赵维莅教授、Anna Sureda教授、Mohamad Mohty教授、Didier Blaise教授、Akihiro Shimosaka教授向大家呈现了一场国际视野下的聚焦于细胞及免疫治疗主题的自由圆桌讨论,各自分享了其临床中心应用CAR-T细胞、免疫制剂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数据及经验体会。各专家期待从学术研究、临床转化、政策规范等各方面打破壁垒,深化合作交流,促进肿瘤领域整合诊疗及个体化精准医学的快速发展,真正为患者带来福音。
Cell Research主会场闭幕式
闭幕式主会场的基础研究部分汇集包括西湖大学董晨院士在内的7位国内外专家的报告,内容创新多元、精彩纷呈。
报告内容涵盖肿瘤免疫治疗的T细胞耗竭、靶向癌基因过度激活的治疗探索、动态的造血过程与稳定的干细胞niche、髓系肿瘤精准诊疗的大数据研究、核糖体RNA修饰对造血的影响、多发性骨髓瘤耐药的机制及干预策略、白血病发生的微环境及代谢调节等。讲者们与听众从系统免疫与癌症研究的视角,就抗肿瘤免疫细胞命运调控、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肿瘤代谢与信号转导等前沿领域展开热烈讨论和交流。其中,西湖大学董晨院士介绍了T细胞命运决定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肿瘤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中关键T细胞亚群鉴定与功能研究的最新进展;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Markus Müschen教授介绍了团队在白血病特异性激酶抑制剂筛选及解析其对应下游转录调控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美国斯塔沃斯研究院的李凌衡教授则探讨了肿瘤干细胞在免疫逃逸过程中的关键功能与靶向策略;随后来自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技大学的Jeffery Tyner教授报告了临床大数据对于开发功能性精准治疗在靶向髓系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研究与应用;浙江大学良渚实验室钱鹏旭研究员报告了核糖体RNA修饰在调节核糖体翻译和维持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及恶性转化中的作用,开发针对这一系统的调节剂作为AML治疗方法具有广大潜力;中南大学周文教授则聚焦于多发性骨瘤的发育层级追溯对于鉴定疾病风险因素的作用以及氨基酸代谢重编程在骨髓瘤耐药过程中的功能与干预策略;最后,中国科学院王兰研究员讨论了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生发展与肿瘤微环境及细胞代谢调控之间的关系,为全面理解这一恶性血液疾病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独到的见解。
本次大会在热烈友好的氛围下落幕。闭幕式上,国际临床血液学学会(IACH)主席Mohamad Mohty教授对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给予了高度评价,感谢了浙江大学、IACH、ACTO、《Cell Research》杂志、浙大一院、良渚实验室等各机构的同仁们团结一心、共襄盛会,也感谢了每一位大会嘉宾和同仁的热情参与及真知灼见,同时,期盼着全世界同仁们明年硕果累累再聚首。西湖大学董晨院士亦发表了结束致辞,他表示近十年细胞及免疫治疗的发展,使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迭代式进步,这正是各位专家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与卓越贡献的结果。虽然大会的帷幕将要落下,但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通过大家的接续努力,免疫治疗领域无疑将继续朝着更加精准、有效、个性化的方向发展,造福全球患者。
结语
经过三天精彩盛会,我们共同见证了全球医学界在细胞及免疫治疗领域的最新突破与创新成果,也见证了全球范围内前沿医学与创新理念的一次重要汇聚。来自国内外的顶尖专家学者,秉承着科学求真、共享知识的精神,使每一场报告、每一次讨论都充满着学术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火花,进而成为推动免疫治疗在全球范围内发展的动力源泉。其中,在助力健康中国2030的背景下,中国各临床中心在细胞及免疫治疗领域有着数量庞大的临床研究数据,当之无愧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浙江大学和浙大一院临床及基础研究多项成果亮相此次盛会,令人眼前一亮。
细胞及免疫治疗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为全球百千万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愿我们携手并肩,继续在免疫治疗领域探索前行,为科学探索的辉煌发展和患者更美好的未来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