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实验室血液与免疫学术沙龙第二十七期【Miguel A. Esteban研究员】

发布者:李侠发布时间:2024-09-29浏览次数:10

2024年9月27日,良渚实验室第二十七期血液与免疫学术沙龙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余杭院区行政楼701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沙龙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Miguel A. Esteban研究员,为大家带来了题为 “From early embryonic cells to aging” 的精彩报告。血液与免疫方向首席科学家黄河教授为Miguel颁发沙龙纪念品并与其进行深入的交流讨论。



Miguel研究员围绕胚胎发育、衰老、再生等大家关心的科学问题,分享了他们利用国产自主研发高通量新技术取得的一系列研究进展。在此次报告中,Miguel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一种非转基因、快速且可控的重编程方法,可将人多能干细胞诱导为全能性的8细胞期胚胎样细胞(8CLC)。基于国内自主开发的单细胞建库测序平台,研究人员分析确定了8CLC与人8细胞期胚胎的高度相似性,解析了转化过程的关键分子事件和基因调控网络。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Miguel团队在多基因修饰的肾脏缺陷猪模型中首次实现了人源中肾的异种体内再生。这项研究通过开发优化的胚胎补偿技术体系,成功地在人-猪嵌合体中重建了功能性的人源肾脏器官,为解决供体器官严重短缺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报告还提到,研究团队在先前的研究基础上,开发了新型干细胞培养体系,获得了具有更高嵌合能力和强竞争及存活能力的干细胞。这些细胞被用于他们在灵长类动物中进行的嵌合体研究并成功培育出“嵌合体”猴子。这一成果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的成功验证标志着胚胎干细胞嵌合技术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展。研究团队通过对胚胎干细胞进行标记和追踪,确认了这些细胞在多个组织和器官中的贡献,并发现其对大脑、心脏、肾脏、肝脏和胃肠道等组织的形成均有显著影响。该研究为理解胚胎发育和干细胞的体内分化过程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同时也展示了跨物种嵌合体研究在再生医学中的潜力。


此外,Miguel研究员分享了他们在肌肉衰老和肝脏再生中的研究。利用单细胞核转录组、单细胞核染色质开放组技术,结合组织染色,构建了包含31个不同性别和地区背景的人群下肢肌肉骨骼肌多模态单细胞图谱。通过对387000多个细胞/核的深入分析,研究人员详细描述了细胞群体在衰老过程中的变化,包括老年人群新出现的细胞群体,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细胞特异性特征和多细胞间的网络互动特性。利用华大自主研发的高分辨的时空组学技术Stereo-seq,以及高通量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者分别揭示了小鼠肝脏在肝脏稳态、切除再生,及胆汁淤积损伤与修复过程中的复杂分子机制。前者在全肝叶尺度解析了稳态与再生状态下肝实质细胞和非实质细胞的分子梯度,精确定义了基因网络如何通过细胞间通信动态调控以促进再生,后者以细胞水平的空间分辨率描绘了胆汁淤积与再生过程中的损伤响应和微环境信号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在Miguel研究员分享完自己的科研工作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对报告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多位同学和老师围胚胎发育、衰老、再生等问题进行了提问,Miguel耐心细致地对每一个问题进行解答,使参会者受益匪浅。最后,在热烈和愉快的掌声当中,良渚实验室血液与免疫方向第二十七期学术沙龙报告圆满结束。